4天的培训学习,短暂而又充实。临行前,我对这次培训学习充满了期待,培训学习后,我多了一份思考。就如培训的目的而言,此次培训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其他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先进经验,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为此主办方为我们安排了规划馆参观、卧龙自然保护区参观学习等项目,让我们在身心上和视野上都感受了新的洗礼,使我们在培训学习中进一步认识到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这次培训学习中,不管是室内培训还是实地参观学习,给我的感受和反思都很多,下面我就简要谈谈我的体会。
3月21日晚,我们到达成都。22日一整天,我们在北京天恒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的会议室室进行了信息化在自然保护区中的应用知识培训和计算机软件、网络和信息系统集成基础知识培训,并就四川省自然保护区信息化项目建设案例和光雾山科技宣教馆布展项目效果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由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精准扶贫尖刀班驻村,对木林子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情况不甚清楚,但在曾恒、李帅君、车昌武等同志与培训人员交流中,对保护区信息化建设以及我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艰苦繁重的过程,前期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是巨大的。要在深山之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代信息化的监测、巡护、管理系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不仅仅是踏遍保护区的每一寸土地,更要解决深山中供电、通网的难题。北京天恒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给我们展示的案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其他保护区人筚路蓝缕的建设精神,也感受到木林子人肩上的重担。但在克服困难建成后,在保护区的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监测、森林巡护、生态环境数据服务、本底资源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等等各方面都能提供更加简便高效的技术支持。在培训过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保护区森林防火监测系统,它能通过红外线监测实时监控保护区内火源情况、火源温度和位置,并能及时报警。与人力监测相比,能更快的发现火情,及时报警,同时能够更快的确定受火面积和火源,为火灾扑救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红外线相机的自动识别功能更有效的筛选野生动物照片,巡护移动终端能够记录事件、动植物资源,集腋成裘,完善自然保护区信息库。种种软硬件设施,带给我不一样的震撼。
23日至25日,我们分别参观了成都市规划馆、三星堆博物馆和卧龙自然保护区。3个不同的展馆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规划馆的展馆设计更具现代科技感,各式各样的沙盘林立,其中占地1500平米的巨大沙盘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在我看来,规划馆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设计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较高,跳出了传统博物馆枯燥的展示形式,不仅能让参观者直观的感受到成都市变迁的历史,更能让参观者参与到城市规划上来,提高了趣味性,尤其针对中小学生和年轻人而言,更具吸引力。木林子保护区在宣教馆的建设中也可以吸取类似的经验,比如在参观的最后设置资源保护知多少的问答环节等,通过赠送小礼品等方式,提高参观者尤其是中小学生对自然保护知识的学习,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观看一遍。三星堆博物馆根据自己青铜文化的特性设计展馆,让人身临其境,更能被吸引,独特的语音播报,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对展馆内各个展厅的介绍,让参观者能“看得懂”,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
此次培训学习的最后一站是卧龙自然保护区,作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的佼佼者,卧龙保护区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趋于完备,在崇山峻岭中建设一整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卧龙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当然,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卧龙保护区甚至实现了24小时面向全国的电视直播。在卧龙,我看到了当地居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生活,依托卧龙保护区,当地居民通过生态旅游富了起来。保护区资源保护越好,他们的生活才会更好。所以,当地形成了人人热爱护保护区、人人保护大自然的浓厚氛围。木林子保护区内目前仍然生活着大量居民,生产生活依赖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卧龙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保护与发展并行。
此次成都之行收获颇多,开阔了眼界,不仅学习了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加快木林子信息化建设的决心。我将随时准备着向大山进发,为木林子信息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