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重上云蒙山

发布时间:2024-10-31 17:47 来源: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作者:陈俊韬 编辑:杨春宝

想一想,上次登云蒙山(又叫云梦山)还是盛夏时节。那次,没有登顶,留下一丝遗憾。

2024年10月30日,秋高气爽,万里无云。大山尚未完全层林尽染,片片落叶就已经发出了善意的提醒:准备好了吗?秋天已经来了。对保护区工作者来说,秋天的到来也许不光意味着丰收的喜悦,更像是吹响了重点防火期的战斗号角。在大雪封山之前,迅速打理布置在深山里的红外相机,取回数据,更换电池,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带着这样的使命任务,我踏上了重上云蒙山的行程。

上午十点,我与云蒙村的管护员马凡清叔叔在山脚会合了,亲热打了招呼便开始登山。我们都知道,云蒙山主峰2050米,与保护区最高的山峰-牛池相比,海拔虽然只低了40多米,但攀登难度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山的地点在另一处山脚,在整理好装备后,我们就出发了。

秋天的林区,除了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更多的就只能听见脚下枯枝落叶的“沙沙”声了。刚开始,我还能和马叔说说笑笑,聊聊工作,谈谈家常。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我们的欢谈声少了,能听见的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外,就只有“怦怦”的心跳声了。

十二点左右,我们到达了第一个相机安装点,海拔1940米。在取完相机之后,马叔迫不及待地打开相机查看动物数据。他笑着说,如果看到的黑熊、麂子越大,就说明我们管护工作很到位了。这时,局里的刘科长打来电话,询问我们的情况,叮嘱我们注意安全,并提醒我们登顶后把传说中鬼谷子修行的地方认真查看一下。

云蒙山,作为木林子保护区的三大地标(牛池、小三峡、云蒙山)之一,当地老百姓口中流传的关于鬼谷子的故事也让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我们无法求证传说的真实性,但是,鬼谷子是战国时期道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这一点,我是知道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实想想也好笑,因为对这片山的了解少得可怜,我总想给自己的登山之路抹上一丝英雄主义色彩。我觉得,也许我随机的每一步都是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的第一步。第一个相机点位与最高峰垂直海拔相差100米,带着冲击人类第一步的想法,我充满干劲来冲刺最后一百米。没想到,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我要为这个轻狂的想法埋单,这短短的100米让我们翻了3个山头,耗费了一个半小时。等我们爬上山顶,内衣早已被汗水浸湿,秋风一扫,冷颤不止。我和马叔对视了一眼,这是我们在巡山,还是山在驯我们?

由于受光照、风力等影响,山顶的树木有比较明显的矮曲现象。我爬上一棵栎树的横枝,眺望远方,马叔给我留下了英雄般的照片。由于能见度特别高,目之所及,牛池、三姊妹尖、鹰嘴岩、红莲池…这些保护区的主要山峰清晰可见。到达了传说中的鬼谷子修行地,发了几张照片到工作群,引起了同事的关注,询问是否有石刻文字之类的遗迹。我认真查看了疑似鬼谷子的神龛之地,没有发现文字记载,倒是附近印有“测量标志严禁破坏”字样的测量标志比较醒目。也许,还得在这里来一次详细的勘察,兴许能有关于鬼谷子庙的兴奋发现。不远处,一棵疑似有黑熊窝的大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走近查看,树干上还留有清晰的动物爪印。马叔感到了一丝恐惧,迅速收拾背包,随时准备撤离。我好像还淡定,拍了几张照片后,在马叔的催促下,才跟他一起开始踏上返程之路。

疑似熊窝

树皮上动物的爪痕

当北纬30°的纬线穿过了干旱的撒哈拉沙漠,经过了阿拉伯高原,在飞越青藏高原后,她在中国的腹地,为木林子保护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已经成为生态学专家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年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雨量1800㎜左右,良好的水热条件,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栎、栗、槭、桦、栲等许多温带科属树种有序分布,连香树、水青树、枫香和木兰等起源久远的科属树种屡见不鲜,珙桐、伯乐树、红豆杉等中国特有科属植物也偶露峥嵘。这一切,或许就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

久有凌云志,登顶云蒙山。我终于完成了一次壮举。下午五时许,我们才下到山脚。回望山顶,已经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景象。回到站里时已然天黑。与刘科长见面后,我们进行了详细交谈。他建议我把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或许有点纪念意义。

是啊,大山见证了这个星球数亿万年的地壳变迁和沧海桑田。与漫长的地质年代史相比,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皆如白驹过隙,短暂而不值一提。只有当肉身面对大自然并真正体悟到自然的灵性之时,才能感悟到生命的全部意义。我想,也许我这一辈子都离不开这片木林子保护区大山了!(撰稿:陈俊韬,摄影:陈俊韬)

云蒙山主峰

鹰嘴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