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动态 > 机构人员

资源评价

发布时间:2016-06-28 16:29 来源: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作者: 编辑:覃进之

一、生态价值评价

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土地总面积20838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4.38%。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师生和专家考察结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是鄂西南地区现今保存下来的难得的一块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古老珍稀动、植物种类复杂多样,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地理区域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境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繁衍、发展条件。

(一)中国优先保护领域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地处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南与南亚热带相连,群山起伏,地形复杂,北有秦岭、大巴山作为屏障,在第四纪时期受冰川的影响较小,加上保护区成陆时间早(历时13.9亿年左右),使其成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避难所”之一和生物区系富集区。

从地理区域上看,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显然处于应俊生(1994)划定的中国种子植物三大特有现象中心的“川东——鄂西特有现象中心”的核心地带,其种子植物特有属以古老孑遗为特征。包括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武陵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而被《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列为中国优先保护区域和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的主峰牛池(海拔2098.1米)是武陵山在恩施州的最高峰,也是长江中游主要支流清江水系和澧水水系的分水岭,还是澧水的发源地。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4.38%,其所能发挥出来的生态作用是无比巨大的,具体体现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三个方面上。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年平均气温15.3℃,夏季气温一般只有20℃左右,气候凉爽,日平均气温要比平原地区低8℃~10℃,使之成为一个闻名的旅游、避暑、休闲的胜地,这为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大部分属于长江流域澧水水系,东北部分属于清江水系,区内主要河流有溇水河、咸盈河等大小数十条河流。由于区内的自然植被保存较好,减少了地表径流,防止了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河流水质好,又为附近居民提供了安全保障。另外区内保存良好的森林植被在涵养水源方面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些植被在夏季洪水季节拦蓄洪水,在枯水季节供给清澈的水源,使保护区内各主要河流水常年不断,保证了沿岸居民用水、农田灌溉及中下游地区大小水电站的正常发电。

(二)华中地区保存不多的较完整的自然区域之一

1.土壤的垂直分布性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全区相对高度差别大,起伏多在海拔600~2100m之间。本区的土壤类型在山体的垂直面上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大致在海拔500~800m为黄壤,800~1500m为山地黄棕壤,1500m以上为棕壤。

2.小气候特征的明显性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带,全区皆山,地形复杂,山系属武陵山支脉。其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热同季、暴雨甚多。垂直气候带谱十分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区内全年降水日数平均166天,年平均降水量1529.2mm,年平均气温15.3℃,年蒸发量1084.2mm,无霜期200~260天。

3.植被的多样性、原始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自然植被类型多样,以中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要,共有针叶林、阔叶林,以及灌丛和灌草丛3个植被型组,暖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以及灌草丛7个植被型,34个群系。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植被垂直带谱比较明显,从海拔600m上升到2095.6m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带(海拔1300m以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300~2000m)和山顶矮曲林带(海拔2000~2095.6m)。其中,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是自然保护区植被的主体和精华,既具亚热带植被的特点,又具温带植被的特点,而且还蕴藏着大量的珍稀植物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群落,如鹅掌楸、珙桐、光叶珙桐、水青树、连香树、白辛树、伯乐树等组成的群落均分布在此带。在黑湾至厂湾海拔1800~2095.60m的山脊连绵约8km山脊一线发育良好的较好的细叶青冈矮林是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的特色植被类型,在湖北省其他自然保护区尚未发现如此大的面积分布。这一类型可作为细叶青冈常绿阔叶林在山顶高海拔生境中出现植株矮化现象而产生的生态变型,是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生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植被原生性较强,由于是湖北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1983年),这里仍然保存有面积近2000公顷的原始林,且核心区基本无人为活动的影响(核心区无人)。在林分面积及龄组蓄积中,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面积及蓄积分别占到17.94%、25.54%,6.62%、14.81%,1.02%、3.10%,充分表明森林原始性特征。

由于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植被的以上典型特征,早在1991年就被《湖北森林》作为湖北西部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的范例而列入其中。

(三)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华中地区最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由于地形复杂,成陆历史悠久,气候类型多样,水热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甚为丰富,是华中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

1.植物多样性

植物区系多样性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植物203科918属2689种(包括种下分类群及重要的栽培种),其中,蕨类植物35科76属283种;种子植物168科842属2406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7属26种,被子植物161科825属2380种)。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科、属、种数量分别占湖北省总科数、总属数和总种数的82.86%、62.58%和43.49%。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其物种数量高于后河、星斗山、九宫山和七姊妹山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物种密度同样高于神农架、星斗山、九宫山和七姊妹山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多样性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公约或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共153种,其中有76种属于中国特有种。

(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占湖北省总数51种的58.82%。其中,Ⅰ级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珙桐、光叶珙桐和银杏6种,Ⅱ级有金毛狗、篦子三尖杉、黄杉、巴山榧树、连香树、樟树、闽楠、楠木、野大豆、花榈木、红豆树、鹅掌楸、厚朴、凹叶厚朴、峨嵋含笑、水青树、红椿、毛红椿、喜树、金荞麦、香果树、黄皮树、榉树和崖白菜24种。与湖北神农架、后河、星斗山、九宫山和七姊妹山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较,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高于神农架、后河、九宫山和七姊妹山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本书第三章第五节所述,更为重要的是,在保护区内,伯乐树、水青树、珙桐、光叶珙桐、红豆杉、南方红豆杉、连香树、鹅掌楸等不但形成一定面积的稳定群落,而且能形成珍贵树种群落。其中,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是伯乐树分布区北缘最为重要的集中分布地,形成的共优群落在湖北省是首次发现,在全国也十分罕见;光叶珙桐+水青树林在湖北省也是首次发现,在全国也不多见;水青树林在湖北省仅见于神农架保护区,在全国也不多见。这些珍稀植物群落均具有惟一性、或典型性和代表性。

(2)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2007版)物种有72种,其中,附录Ⅱ有兰科植物(62种)、大戟科大戟属植物(8种)、金毛狗等共71种,附录Ⅲ有水青树1种。

(3)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物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2006)的32种,其中极危1种,即华东泡桐,濒危7种,即伯乐树、峨嵋含笑、南方山荷叶、华榛马蹄香冷水七银杏易危15种,即光叶珙桐、黄杉、篦子三尖杉、楠木、穗花杉川八角莲八角莲水青冈大叶细辛长瓣短柱茶黄刺卫矛银鹊树楤木白辛树秦岭藤近危或低危/接近受危9种,即鹅掌楸、厚朴、连香树、闽楠、红豆树、侧柏山白树杜仲金钱槭

(4)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种类。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濒危物种评价体系的种类达110种,其中濒危有峨嵋含笑、黄花白芨独花兰大叶杓兰石斛广东石斛风兰银杏等8种,易危有红豆杉等58种,近危(NT)有香果树等44种。

资源植物多样性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资源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初步统计,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草药品种达2088种,其中有鹤峰铁线莲和疏花开口箭2个地区特有种;山茱萸科梾木属种类十分丰富,共有灯台树、毛梾梾木小梾木灰叶梾木和光皮梾木等6种。其中,毛梾和梾木资源非常丰富,它们都是优良的油脂植物。在保护区广布,但海拔800~1800m处比较集中,常构成优势种或建群种。经目测,一般单株鲜果产量在30公斤左右,高产达到100公斤。它们是值得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植物。

地区特有种和狭域种丰富

初步研究发现,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鹤峰县)有地区特有种3种,即鹤峰铁线莲、疏花开口箭和琴莴苣;在该地区首次发现的湖北省新记录类群(惟一分布区)29种,即;宽萼锦香草、大花鼠李、二形卷柏、漏斗瓶、稀子蕨、鸡爪凤尾蕨、薄盖短肠蕨、湖南假蹄盖蕨、薄叶双盖蕨、直立介蕨(节毛介蕨)、大盖铁角蕨、稀羽铁角蕨(西国铁角蕨)、毛轴铁角蕨、厚叶铁角蕨、江南铁角蕨、石生铁角蕨、东方狗脊、东亚柄盖蕨、粗齿鳞毛蕨、倒鳞鳞毛蕨、大羽鳞毛蕨、宝兴耳蕨、分离耳蕨(线鳞耳蕨)、宽鳞耳蕨、贵州肋毛蕨、大叶瓦韦、长瓦韦、灰鳞假瘤蕨和红杆水龙骨;有狭域分布种35种,即澜沧江卷柏、耳形瘤足蕨、细叶露蕨(多花露蕨)、海南瓶蕨(长柄瓶蕨)、剑叶凤尾蕨、滇西旱蕨、白背铁线蕨、鳞柄短肠蕨、亮毛蕨、短柄蹄盖蕨、合欢山蹄盖蕨、轴果蹄盖蕨、角蕨、棕鳞铁角蕨、倒挂铁角蕨、膀胱蕨、日本复叶耳蕨、镰羽贯众、硕羽贯众、峨眉贯众、深裂迷人鳞毛蕨、红盖鳞毛蕨、湖北鳞毛蕨、密鳞鳞毛蕨、三角鳞毛蕨、镰片耳蕨、长鳞耳蕨、多小羽耳蕨、虹鳞肋毛蕨、长叶骨牌蕨、中间骨牌蕨、阔基鳞果星蕨、攀援星蕨、滇星蕨和假友水龙骨。

2.动物多样性

动物区系多样性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02种,隶属4纲26目75科190属,占湖北省同类总种数(708种)的42.66%。其中,哺乳纲8目23科53属78种;鸟纲14目35科98属155种;爬行纲2目10科29属45种;两栖纲2目7科10属24种。

如本书第四章第二节所述,木林子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与湖北省其他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较也不逊色。尽管其物种数量只列第四位,但密度仅次于神农架而列第二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数仅次于神农架和七姊妹山,列第三位。

珍稀濒危和保护动物多样性

(1)国家重点保护种类: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55种,占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总种数(109种)的50.46%。其中Ⅰ级有5种,即云豹、豹、华南虎、林麝和金雕;Ⅱ级有50种,即猕猴、穿山甲、豺、黑熊、大灵猫、小灵猫、黄喉貂、金猫、鬣羚、斑羚、褐冠鹃隼、黑冠鹃隼、凤头蜂鹰、黑翅鸢、白头鹞、白尾鹞、鹊鹞、白腹鹞 、凤头鹰、赤腹鹰、松雀鹰、雀鹰、苍鹰、灰脸鵟鹰、普通鵟、毛脚鵟、鹰雕、红隼、灰背隼、燕隼、红腹角雉、勺鸡、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红翅绿鸠、小鸦鹃、领角鸮、红角鸮、雕鸮、毛腿渔鸮、褐鱼鸮、灰林鸮、领鸺鶹、斑头鸺鹠、鹰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短耳鸮、大鲵和虎纹蛙。

(2)湖北省重点保护种类:湖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共82种,其中哺乳类18种(华南兔、红白鼯鼠、棕足鼯鼠、复齿鼯鼠、赤腹松鼠、豪猪、中华竹鼠、貉、赤狐、猪獾、狗獾、鼬獾、黄腹鼬、果子狸、豹猫、小麂、狍和毛冠鹿),鸟类41种(名称略),爬行类11种(草绿攀蜥丽纹攀蜥脆蛇蜥玉斑锦蛇王锦蛇黑眉锦蛇滑鼠蛇乌梢蛇银环蛇舟山眼镜蛇和尖吻蝮),两栖类12种(施氏巴鲵、中国小鲵、中华蟾蜍、中国林蛙、泽蛙、黑斑蛙、金线蛙、棘胸蛙、棘腹蛙、双团棘胸蛙、大泛树蛙和斑腿泛树蛙)。

(3)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共有184种(含省重点保护种类76种),其中哺乳类25种(含省重点保护种类17种),鸟类94种(含省重点保护种类36种),爬行类43种(含省重点保护种类11种),两栖类22种(含省重点保护种类12种)。

(4)《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种类:共有65种,其中极危(CR)4种,濒危(EN)10种,易危(VU)31种,近危(NT)20种。

首次发现的湖北省新记录种

在木林子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了3种湖北省新记录鸟类,即灰胁噪鹛、黑头奇鹛和褐冠山雀。

(四) 有效的保护区面积及科学的功能区划,具有很好的可保护属性

自然保护区面积及功能区划的有效性是多方面的评价结果,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探讨:

1.面积与物种的相关性

面积与物种的相关性主要看其数量关系,具体方法采用种类与密度比较法,即物种数/平方公里数=密度;种类相对数越高,说明保护区的“质量”越高,“价值”越大,保护区的面积也就越有效。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物种密度较高,与其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密度对比情况见表7-1-1。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的密度为12.90种/km2,只低于河南鸡公山和湖北后河,而高于其他所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保护区面积有效程度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共有面积20838公顷,保护区中的原始森林群落连成片,面积近2000公顷,且保存原始完好。核心区面积7634公顷,占总面积的36.63%;缓冲面积5621公顷,占总面积的26.97%;实验区面积7583公顷,占总面积的36.4%。核心区山高坡陡、地势险峻,受到人为干扰的可能性极小,有利于对整个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3.面积与保护区的脆弱性

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小的最佳标准是多方面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一般来讲,保护区的面积越大,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可能性越小,反之亦然。

因此,在自然保护区里划分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资源和利用资源。另外除此三区之外,在保护区外围居民区附近,还建立了社会参与保护网络。就木林子自然保护区自身面积而言,基本上可以满足保护区内物种及各种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资源评价

(一)景观特色评价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森林生态旅游型风景区。其主峰牛池海拔高度2095.6m,属湖北省江南第一峰,四周山峰连绵不断。第四纪冰川的作用力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造山”运动,使得这里形成了令人稀奇的景观:山体雄峻,云凝碧空,气象万千;青杉翠柏,葱郁挺拔,刚毅端庄;烟云缥缈翻飞,波澜起伏,浩如烟海。

独特的山地地貌和山地小气候特征,造就了其山灵秀、林葱茂、花绚丽、水清澈、峡幽峻的自然特色。原始森林内苍山如海,起伏碧连。登上牛池山顶眺望,可见整个木林子群山纵横驰骋,蜿蜒曲折,山竞秀,溪争流,远处众山神姿尽收眼底。清晨日出,云雾茫茫,山形树影,时隐时现。傍晚夕阳西下,东边满山的落霞,层林尽染,西边的远山苍郁如黛,此情此景,有赏黄山日出日落之味。古老的原始森林更添几份神秘,这里是探险家的乐园。

木林子是天然的植物园,聚常见植物与珍稀物种为一体,乔、灌与草本植物相结合。可让游人亲眼目睹植物王国中之“精华”,认识第四世纪时期留下的活化石——珙桐,古老的孑遗种——银杏,抗癌战神——红豆杉,给人们“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启迪。繁多的物种,独特的分布规律,是植物分类教学、科研的理想场所。

(二)环境质量评价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是湖北省乃至湘、鄂、川、黔地区少有的一方净土,受外业干扰和破坏程度较小。其山体“雄、秀、幽、险”,其林野“苍翠、葱茂“;其水色“碧澈、明净”;其物种“繁多、珍稀”,青山碧水,林海涛涛,禽兽嬉戏,花香鸟语。游人至此,自有一种超凡脱俗,不是“武陵源”胜似“武陵源”之感。木林子其环境条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空气清新,水质洁净,没有受到污染。木林子远离城镇、工厂、无污水、废气、废渣、灰尘等流入。活动人口少,茂密的森林植被将大气反复过滤净化。空气中氧气含量高,林风絮絮,送来缕缕清香,空气格外新鲜。大气中的降水经过密林的洗礼,在幽谷小溪中静静的流淌,格外清澈洁净。

(2)环境幽静,无噪音尘扬。浩瀚林野之处,没有城镇人群熙攘喧器,没有车辆穿梭鸣噪,没有机声轰隆,没有工厂工地生产建设尘扬。无论静坐与漫步,自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幽雅宁静。

(3)花香鸟语,自然和谐。木林子少受外来干扰和破坏。密林中多种生物共生共荣,繁衍生息。花香四溢,鸟语婉脆,给人一种特有的完美和谐与平衡。不同季节自然景观各异,春夏秋冬,均可浏览。或踏青赏花,或登山赏景、看日出日落,或野猎,或垂钓,或观园,或野宿,或避署休闲,或赏雪玩冰,或健身娱乐。

(4)游地安全、卫生。木林子山体构造复杂而固实,景观经历远久的自然造化定型,在完好无损的植被保护与陪衬之下,无滑坡、泥石流、沙尘、洪流等现象发生。景区内无任何传染病源侵入,加之森林植物具有很好的杀菌消毒作用,浏览区内清洁卫生,在此游人可无忧无虑的尽情观光饱览。

(5)社会环境优越。当地民风“古、朴、诚、淳”,至今仍保留着土家人特有的衣、食、住、行习俗,善良好客的土家族人民让人倍感亲切。

(三)人文历史评价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主的少数民族集居地,土家族、苗族占71.1%,土家文化源远流长,土司世袭统治数百年,土司时期遗址、遗物众多。

容美土司主历代田氏家族世袭,统治期从806年至1735年。容美土王宫独具物色,其土王遗址迹尚存的有土王洞府的万人洞、万全洞和睛田峒,有土司疆界碑,有九峰桥、平山爵府的大堂、中堂、地牢、烽火台、杀牛石,有明清两代皇帝赐封的诰命碑,细柳城、官坟园碑刻等50余处容美土司遗址;有土司官印等大批民族文物陈列于县博物馆,是了解当时容美土司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是研究土家族历史的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同西南其他土司相比,容美土司正处于巴楚文化的结合部,毗邻中原,襟带荆楚,具有丰厚的文化基础和突出的发展优势。其文化艺术的水平、成就,在全国的少数民族中并不多见。田九龄的《紫芝亭诗集》是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土家族文化人的最早作品;《田氏一家言》是国内绝无仅有的同一民族甚至同一家族内多位诗人的作品大集;《容阳世述录》是第一部由土家族作者自己编著的土家族简史;《南桃花扇》是国内少数民族最早移植创作的汉族爱国戏剧;《容美纪游》诗文并茂,是国内汉族作者篇幅最长、全面记述了土家族地区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情况的游记。以上述作品为代表的容美土司群体文人的创作,以其庞大的作者阵容、作品数量和较高艺术水平,受到明清著名学者如文安之、严首升等人由衷的高度评价。进入当代后,这些作品很快便享誉国内,备受关注。

鹤峰土家族有自已的语言和语汇、语法,但没有文字,书面语言均用汉文,而且自明正德年间开始,加快了汉化的速度,土家族逐渐同汉语融合。凡在与汉族或外籍交往时皆尽力使用汉语、汉文,生活中多使用土家语,大多可操双语。自“改土归流”以后,土民语言逐步退化甚至消失,社会交往、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中的土家语逐步为汉语取代,但这种汉语是深受土家语影响的汉语,部分地名、人名、俗语仍然保留了土家语的特征。个别边远偏僻乡村尚保留了较为完善的土家语。

鹤峰的土家族、苗族、白族,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基本保持了自己的信仰习俗,在婚嫁、丧葬、节日、禁忌诸方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色,因而使鹤峰呈现出多民族长工期共存、相互融合而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现象,成为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一束色彩斑谰的奇葩。自容美土司时期开始,土家族文化的发展冲破并超越了落后经济形态的樊篱,产生了一批热爱民族文化的土司文人,九大土司诗人以其队伍规模和作品的质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使土家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屹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哺育和激励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鹤峰素有“歌舞之乡”、“民间艺术宝库”之称,山歌民歌地域色彩浓厚,民间舞蹈民族风格鲜明。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摆手舞、板凳龙、跳丧舞、哭嫁歌、围鼓、薅锣鼓、傩戏、柳子戏、满堂间、八宝铜铃舞、麻水穿号子、茅坝山歌等民文化、歌舞、戏曲。民间刺绣西兰卡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土家族饮“咂酒”,喝“油茶汤”,住吊脚楼,跳“比兹卡”唱山歌;特别是鹤峰土家族的“四道茶”,熔民间歌舞、饮食文化于一炉,风情独特,影响很大。

总体看来,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地形地貌独具特色,人文景观历史悠久,风格各异,民族风俗浓郁,旅游产品众多,具有极大利用价值。

 三、经济价值评估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不仅含有大片分布的原始植物群落,而且野生植资源非常丰富。已知有野生维管植物2554种,其中,蕨类植物283种,种子植物2271种(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2251种)。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有36个。

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资源丰富。有国际公约或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共15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0种(I级6种,Ⅱ级24种),占湖北省总数51种的58.82%;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物种72种(Ⅱ71种,附录有1种);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物种32种(极危1种,濒危7种,易危15种,近危或低危/接近受危9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110种(濒危8种,易危58种,近危44种)。

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目前已知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302种,其中两栖类24种,爬行类45种,鸟类155种,哺乳类78种。在302种陆生脊椎动物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55种,其中I级保护5种,Ⅱ级保护50种;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2种;国家三有动物184种(含省重点级保护的76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物种65种(极危4种,濒危10种,易危31种,近危20种)。

(一)丰富的森林植被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复杂的地质地貌和多样性的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依垂直高度的变化,可划分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山顶矮曲林带。从海拔600~2098.1m,包罗了从亚热带、暖温带到温带的景象,木林子自然保护区垂直带分布成为植物生态学教学实习和科研理想的场所。

(二)独特的自然景观

木林子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以森林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森林生态旅游风景区。其主峰牛池海拔高度2098.1m,属湖北江南第一峰,四周山峰连绵不断。

第四纪冰川的作用力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造山”运动,使得这里形成了令人稀奇的景观:山体雄峻,云凝碧空,气象万千;青杉翠柏,葱郁挺拔,刚毅端庄;烟云缥缈翻飞,波澜起伏,浩如烟海。独特的山地地貌和山地小气候特征,造就了其山灵秀、林葱茂、花绚丽、水清澈、峡幽峻的自然特色。原始森林内苍山如海,起伏碧连。登上牛池山顶眺望,可见整个木林子群山纵横驰骋,蜿蜒曲折,山竞秀,溪争流,远处众山神姿尽收眼底。清晨日出,云雾茫茫,山形树影,时隐时现。傍晚夕阳西下,东边满山的落霞,层林尽染,西边的远山苍郁如黛,此情此景,有赏黄山日出日落之味。古老的原始森林更添几份神秘,这里是探险家的乐园。